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火電廠和工業(yè)鍋爐脫硫技術的研究,先后開展了10多項不同工藝和不同規(guī)模的試驗研究。主要有:含碘活性炭吸附脫硫技術、旋轉噴霧干燥脫硫技術、磷胺復合肥料脫硫技術、爐內噴鈣增濕活化脫硫技術、濕式脫硫除塵一體化技術等,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,有的技術已得到工業(yè)性應用,積累了寶貴的經驗。
我國控制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工作起步較晚,到2000年底,全國投運和在建脫硫機組規(guī)模超過1000萬kW。1998~2000年審批的大型火電建設項目中,有839萬kW機組要求配套脫硫裝置,到2000年底,已投入運行的火電廠脫硫工程容量達501.5萬kW,占火電廠裝機總容量的2.1%,具體包括:在6個火電廠的7臺機組(共105萬kW)建設了6種不同工藝的脫硫示范工程,在9個火電廠的16臺機組(共396.5萬kW)建設了商業(yè)化脫硫設施,估計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硫20萬t以上。在501.5萬kW投入運行的機組中,國電公司所屬電廠約占70%。
目前,我國火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技術仍處于對各種工藝的工程示范階段。經過10多年的研究開發(fā)和工程示范,我國對世界上現(xiàn)有的煙氣脫硫技術的一些主要類型都進行過研究和試驗。主要技術有:循環(huán)流化床煙氣脫硫技術、爐內噴鈣尾部增濕活化脫硫技術、旋轉噴霧干燥煙氣脫硫技術、氨法煙氣脫硫技術及濕式脫硫除塵技術等。重點發(fā)展燃燒高硫煤機組或裝機容量大于200 MW機組,脫硫效率大于90%的濕式石灰石-石膏法脫硫工藝,以及適用于燃燒含硫量小于2%,裝機容量小于200 MW,脫硫效率大于75%的半干法和其他費用較低的成熟工藝。適當發(fā)展適用產熱量大于14 MW的工業(yè)鍋爐和爐窯,脫硫效率大于70%,低成本、使用壽命和可靠性較好的濕式脫硫除塵一體化設備。發(fā)展低氮燃燒技術、等離子體法煙氣脫硫脫硝技術及工程配套設備、石灰石(石灰)-石膏法、爐內噴鈣和各種簡易濕法脫硫技術[5]。
目前已具備了一定的脫硫設備制造和配套能力。如石灰石-石膏濕法脫硫系統(tǒng)中,除GGH熱交換器、采樣與檢測元件及控制系統(tǒng)等專用設備外,大多數(shù)通用設備及常規(guī)電器設備國內均能制造。部分引進國外技術生產的產品,其質量與國外標準接近,而價格則大幅度降低。從總體上來說,我國與發(fā)達國家比較,差距比較明顯。脫硫設備大多從國外進口,致使脫硫投資大大增加,制約了脫硫除塵技術在國內火電廠的推廣使用。